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好科创尖兵 赢得战略主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08:14:00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上海,作为科技创新“先头部队的尖兵部队”,理应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昨天举行的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对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进行深化部署。

与会市委委员们表示,总书记的期许之深、关心之厚、挂念之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性意义凸显。《意见》目标坚定,主题鲜明,路径清晰,举措扎实,需要我们提高站位、深化认识,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发力,以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神状态,提升科技创新的系统集成和整体效能,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在敢打敢拼、敢闯敢试中让“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有具象落脚。

怎么看:坚持长期主义也保持战略敏捷

强调战略性,把握规律性,突出关键性——讨论中,市委委员们认为,《意见》是对上海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再部署、再动员、再行动。需要我们从大国博弈、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全局中认识到加快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极端重要性;深刻把握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和内在机理,坚持长期主义、保持战略敏捷;也需要围绕企业和创业者来变革、构架生产关系,构建创新产业生态等,以此回应“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关键问题。

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顾军认为,围绕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和《意见》部署,接下来要把握好三组关系:把握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向“新”而优;把握好战略定力和战略敏捷的关系,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机遇;把握好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关系,充分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市委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儒新说,《意见》明确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生态的全布局。提升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增加高质量制度供给,也强化了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他建议,面向前沿导向、战略导向、应用导向来深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机制改革;完善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运营机制,以此调动更多区域创新力量;根据国家实验室特点,加快推进相关改革和企业化管理。

市委委员、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表示,浦江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浦芯研究院等科创“国家队”均落子徐汇区,将持续放大溢出带动效应。比如“模速空间”,围绕算法模型、算力、语料数据等布局攻关,乘势而上抓落实,密集推进50项重点工作任务。同时,推动空间扩容,将“模速空间”拓展到全区;设立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政府带头投资“早早期”,带动社会资本,建立早期科创生态和青年人才培育体系;聚焦制造、文旅、医疗等15个垂类领域,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一批高价值示范场景。

市委委员、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表示,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深化拓展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优化选人选题机制,推动高风险高价值研究;要保持清醒、正视差距,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国家重大攻关任务,聚焦脑机接口、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布局未来产业。

市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全球科技创新当前进入密集活跃时期,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高校在学科交叉方面拥有天然独特优势,多学科可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开展长时间合作交流,在“无人区”实现新突破。高校要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动向,深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打造更多引领示范的应用场景。

干什么: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市委委员们认为,《意见》把体现上海为国担当、勇为尖兵的举措进一步凸显出来,深化细化,也将已经部署、正在推进和即将推出的任务优化完善、系统集成,指向明确——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市委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表示,浦东将牢记嘱托,率先落实,当好“尖兵部队中的尖兵”。打好科创产业生态攻坚战,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发力科创布局,努力实现张江策源、张江研发、张江智造。服务好张江实验室,做好前沿技术布局;加快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在芯片存储封装等方面抓落地,做强IP创新药,迭代开发“模力社区”,推动创新应用;发挥好市场力量在种子轮、天使轮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设立全生命周期基金,打造超级孵化器,也在离岸研发等方面加快创新。

坚持长期主义和质量优先,推动梦想导向的自主性研究和贡献导向的有组织研究二者相结合。市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建议,要持续加强关乎科技成果转化的改革创新,以成果赋权来推动转移转化。此外,科创不仅是理工科的职责,人文类学科也要躬身入局,助力产业链接。她建议,高校要和区域战略规划主动对接,有所作为,从而发挥好科研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点作用。

市委委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于勇认为,要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通转化孵化的壁垒。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上海创智学院、临港国家实验室转化中心、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地园区,探索科研成果“沿途下蛋”机制,推动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在园区就地转化。

聚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市委委员、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这样例举:上海大学特别加强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等改革,建立“招-培-就”联动机制,根据数据反馈、需求情况综合研判,提前自主布局学科专业新方向。

市委委员、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认为,杨浦区要加快构建全域创新支撑体系,提高区域创新整体效能,聚焦创新策源,联动在地高校企业,加快形成更紧密的创新共同体。加强区域内7家大学科技园高校科技成果的首站孵化功能,打造全市大学科技园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优化管理运营、投资融资以及考核评价等机制。

市委委员,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邓小冬介绍了宝山区揭榜的“先投后股”国家级改革试点,以此确保财政投入始终投早投小,加快带动社会资本,培育新的产业支柱。宝山区将加快布局两大市区协同发展产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由此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资源配置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提升创新效益。

怎么干:醒得早、起得早、动得早

全链条创新加速,各环节效率意识——市委委员们对于“抓科技创新一定要讲效率”感触很深,纷纷表示:科创领域“窗口期”转瞬即逝,要以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神状态和务实行动,醒得早、起得早、更动得早,避免“战略踏空”,努力实现“在起势之前落子布局,在定局之前抢先成势”。

聚焦“金融促创新加速”,市委委员,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向民认为,下一步要关注市属国企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各区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运营管理情况,及时反映基金投资决策、运作管理、考核评价等重点环节。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提高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对于科技创新的杠杆撬动效应。

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发力,市委委员,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永明介绍,中建集团积极联合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瞄准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力争在沪孕育更多原创性行业科技成果。

市委委员、长宁区委书记张伟表示,长宁区将深化“上海硅巷”建设,在高质量孵化器培育、高效能空间释放、高活力生态营造上持续下功夫,把“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内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愿景一步步落为现实,转化为强大创新动能。

聚焦深化人才评价综合改革,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市委委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介绍,人社部门将以承担国家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及管理改革地方试点为契机,围绕三大先导产业,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在相关评定方面创新突破。

市委委员、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表示,《意见》将做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纳入主要任务,普陀区将用好区位优势,继续发挥好科研院所集聚优势、研发优势和生态优势,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打造离岸创新中心,深化园区共建模式,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优势互补,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市委委员、青浦区委书记王平表示,强化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创新要素的聚合,将青浦区打造为长三角创新枢纽。锚定优势赛道,打造产业集群,放大溢出效应。比如,推动与华为联合创新,打造生态创新产业园;抢抓机遇,布局关联要素,打造高质量孵化器,供给高质量场景,以数据算法大模型赋能,推动区域优势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市委委员、奉贤区委书记袁泉表示,奉贤区将不断优化完善美丽大健康、绿色新能源、通用新材料、数智新装备等特色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