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李浩儒:铁屑与火星熔铸的璀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4:07:00    

【来源:西安新闻网】

编者按: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西安市8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中有扎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匠,有深耕田畴的新型农民,有在平凡岗位创造非凡业绩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是我市劳动者群体的生动缩影,更是新时代奋斗精神的鲜活注脚。

劳动托举梦想,奋斗书写华章。西安的劳动者们正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高质量发展的硕果,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不仅是对个体贡献的褒奖,也是对“劳动最光荣”时代价值的重申。这份荣光必将激励更多人在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今起,我们陆续刊发这8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事迹,以飨读者。

4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掌声如潮。当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高级技师李浩儒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时,这位在车间打磨了25年的“老工匠”眼眶湿润。镁光灯下,他想起的是2000年那个清晨:23岁的他第一次独立操作机床,滚烫的机身,油污斑驳的操作台上,一枚钻机接头正在旋转,火星溅落在洗得发白的工装袖口。“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

1998年,高考失利的李浩儒,在父亲大病初愈的困顿中选择了一条“无名小路”——报考西安煤矿机械学校车工专业。那是个“技工不如白领”的年代,全班32人最终仅8人坚守车间。他却把机床当作“铁哥们”,别人午休时他在砂轮前练习刃磨刀具,下班后借阅《机械加工工艺学》做满笔记。2000年,他以理论、实操综合第一的成绩考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成为该院转制后首批技术工人。

初入车间,面对钻机接头加工效率低,时长不能满足装配需要的难题。李浩儒蹲守车床,独创“糖葫芦式”加工法,将多个零件串在芯轴上同步加工,装夹次数减少60%,效率提升50%以上,缓解了这一供需矛盾。制作的铁屑防护装置,有效收集90%以上的飞溅铁屑,解决了铁屑飞溅伤人的安全隐患;设计的薄壁接头加工专用工装,解决了薄壁管件车螺纹时卡爪易夹扁的难题……

2010年前后,企业研发煤矿随钻测量钻具,尼龙接头深孔加工排屑不畅,出现频繁炭化,致使尺寸精度难以保证,这成为制约项目进度的“锁喉钉”。李浩儒连续七天驻守车间,创新设计钻镗一体刀具,让冷却液如精准的“手术刀”切入加工部位。这项突破,助力企业创造出顺煤层定向钻进3353米的世界纪录。李浩儒参与Φ73整体式宽翼片螺旋钻杆和Φ102、Φ127打捞钻杆的研制,完成了三种钻杆螺纹的加工及螺旋钻杆各关键尺寸的测量工作,将测量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设计和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该规格钻杆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2015年“李浩儒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在这里,他带领团队设计出“抽屉式”复合片喷砂工装,将钻头喷砂效率提升70%,年节约成本30%;研发的废旧刀片修磨再生技术,使进口刀片国产化替代成本直降50%。九年间,工作室累计攻克23项技术壁垒,创造经济效益逾300万元,培养出12名省市级技术能手,5人摘得“陕西省技术能手”桂冠。如今,48岁的李浩儒依然保持着每天巡视车间的习惯。当初那个选择“无名小路”的少年不曾想到,这条路上飞溅的铁屑与火星,终将熔铸成中国制造的璀璨星河。

“这次能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这一崇高荣誉,我内心充满自豪和感激。”李浩儒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坚持传技艺、带高徒、解难题、创实效的工作举措,凝聚工作室成员的智慧,聚智创新,勇做培育和践行新质生产力的先锋队和排头兵。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袁玥 图/受访者提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