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鹏特饮丨高增长背后的三个“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6:46:00    

文|麓山侃财

在各行各业多多少少困扰于新贸易战的时候,东鹏饮料发布了炸裂的一季报:公司实现营收48.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9.23%;净利润9.8亿元,同比增长47.62%。

不过,市场波澜不惊,这么些天过去,股价一路横着爬:当天收盘275元,目前价格278.35元。

此前,东鹏饮料发布的2024年业绩同样亮眼,营收同比增长40%至158.39亿元,净利润飙升63%至33.27亿元。借此东风,已经在A股上市的东鹏饮料又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谋求二次上市。

但由于声浪越来越大的健康争议,以及大股东的频繁减持,公司亮眼的业绩背后,乌云同样也在聚集。

减持乱局

资本市场争议的焦点,是一场持续三年的股东“大逃亡”:原本的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2022年2季度还持有东鹏饮料9%的股份,此后不断减持,至2025年一季度末,只剩下1.37%的股份了,累计套现42亿元。

如果说,君正投资的减持,只是获利后的落袋为安,那么董监高的积极减持,就令诸多中小投资者不安了。

2023年5月,限售刚刚解除,东鹏饮料就接连发布减持公告,股东鲲鹏投资、蔡运生、李达文、东鹏远道、陈义敏、彭得新、黎增永、刘美丽、东鹏致远、东鹏致诚、刘丽华、蒋薇薇、卢义富等因自身资金需求,计划减持不超过总股本的8.94%。

其中,担任东鹏饮料董事及高管的股东有刘美丽、李达文、刘丽华、卢义富、蒋薇薇,担任监事的有蔡运生、陈义敏、黎增永,持股5%以上的鲲鹏投资,且其背后主要为实控人林木勤家族,在东鹏远道、东鹏致诚的背后,也同样有林木勤的身影。

2023年12月,减持期满,上述股东及董监高共计套现约13.69亿元。

正当投资者以为减持潮将消停一段时间,2025年2月,东鹏饮料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再度计划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38%。

也难怪靓丽的业绩激不起市场的浪花。“高增长为何留不住股东?”这一疑问始终萦绕投资者心头。财报显示,东鹏饮料市盈率高达54倍,远超行业均值,但股东密集减持释放的信号却耐人寻味:是高位套现的资本游戏,还是对增长可持续性的隐忧?

产品困局

2024年9月,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一纸报告将东鹏特饮推上风口浪尖:每500ml含糖量达66.5g,相当于14块方糖,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25g上限,登顶功能饮料“含糖量冠军”。社交媒体上,“长期饮用致痛风”“糖分焦虑”等话题发酵,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累计近1300条,消费者戏称其为“甜蜜的负担”。

尽管公司回应“配方符合国家标准”,但健康消费浪潮下,高糖标签已成品牌致命伤。对比竞品,魔爪含糖量不足其三分之一,元气森林等无糖产品则加速抢占市场。东鹏特饮引以为傲的“性价比”优势,在健康意识觉醒的Z世代面前正逐渐失效。

东鹏饮料并非没有破局尝试,但多元化之路荆棘密布,咖啡赛道面临雀巢、瑞幸围剿;椰汁领域难敌椰树霸主地位;鸡尾酒新品“VIVI”更被指“蹭热点缺乏诚意”。

东鹏饮料的崛起,可谓成也“特饮”,危也“特饮”。尽管2024年推出电解质水“补水啦”、无糖茶“鹏友上茶”等新品,但东鹏特饮仍贡献超80%营收,依赖度较三年前的90%仅微降。被寄予厚望的“补水啦”年营收15亿元,仅占总收入9.5%,远未达第二曲线预期。

健康化转型的转型压力下,公司宣称将推出低糖版东鹏特饮,但研发费用仅占营收0.5%的现状,让市场对其技术储备充满怀疑。而高达26.8亿元的销售费用,多数砸向传统渠道铺货与明星代言,而非产品创新。对比此前一年,销售费用还不到20亿元。

当推动公司的发展逻辑不再有研发的参与,而是单纯地依靠营销,那么公司的估值空间,必将大打折扣。

财务迷局

虽然财报的数据亮眼,但背后也涌动着暗流。尤其是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的57.01%攀升到2024年的66.08%。2024年6月,账上货币资金高达79.75亿元,短期借款却同步攀升至56.91亿元,形成“存贷双高”奇观;截至2025年一季度,短期借款为60.65亿元,同比增长了80.14%。

虽然公司解释称“为提高资金效率”,但市场质疑声始终不断:为何手握巨额现金仍大举借贷?违背常识的做法总难令人释怀。

东鹏饮料的故事,是中国消费赛道狂飙突进的缩影:靠一款爆品打开市场,借资本杠杆快速扩张,却在多元化与可持续增长中迷失。在股东减持潮的背后,其面临的不仅是业绩继续增长压力,更是对长期价值的拷问。

在局面变得内外交困之前,东鹏饮料抢先一步,选择在业绩高峰向港交所递表,意图通过赴港上市,来推进国际化进程,从而布局海外市场,不能不说是一步好棋。其产品已出口至越南、马来西亚、美国等25 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设立子公司,计划以东南亚为跳板,逐步向北美、欧洲、中东等市场渗透。

但尴尬的是,东鹏饮料虽然号称已将产品出口至海外25 个国家和地区,但成绩似乎不太如意,海外市场2024年全年营收只有不到5000万元,可见国际化之难。

看起来不差钱却频频借贷,加速全球化却始终难以放量,东鹏饮料陷在自己的困局里,仍需要摸索突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