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话传家宝 | 白求恩所赠手术盒见证仁心传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8:31:00    

一个小小的方盒,表面皮革早已裂开,锁孔和拉环也已生锈。轻轻打开,一套完整的手术器械静静躺在其中。这是母亲送给谢丽的嫁妆。这份珍贵的嫁妆,见证了白求恩与她们母女两代人的仁心传承。

小时候,谢丽常看到母亲轻抚着方盒,陷入沉思。

母亲是外科医生,工作的地方有很多手术器械,谢丽对此并不陌生。在她看来,方盒里的那一套刀剪显然更破旧些。

有一天,她偷偷用新钢柄针头,替换掉了盒里的旧木柄针头。母亲得知此事大发雷霆,第一次动手打了谢丽。五六岁的孩子从未见过母亲如此生气,吓到痛哭流涕,可内心仍十分不服气:“不就是几个旧针头么?”

后来她才知道,那盒手术器械是白求恩赠予母亲的礼物。在那个战火纷飞、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母亲有幸跟随启蒙恩师白求恩工作,并最终成为一名战地外科医生。

时间回到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举国上下,热血青年纷纷投入到抗日大潮之中。一个叫王君萍的女孩也被这种氛围感染,毅然选择弃学从戎。

那时,识字的人极少,接受过中学教育的王君萍,很快便脱颖而出,被派遣到护理班工作。仅仅一年时间,她就成长为冀中医院战地医疗所的护士班长,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秋天,白求恩率医疗队抵达王君萍所在的冀中医院战地医疗所。得知此消息,全院医护人员高兴异常,全都奔向村头夹道欢迎。

在齐会战斗爆发时,前方枪林弹雨、炮火轰鸣;后方简陋的手术室里,白求恩率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地为伤员做初步疗伤。手术一台接着一台,伤员向后方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白求恩仿佛不知疲倦的机器,片刻不停。接下来几天,战地手术队共做了七十多例手术,确保了每个重伤伤员能在八小时内得到手术治疗。

母亲王君萍(后排左起第二)与手术队的战友们在手术室外

那时,王君萍因较好的英语基础,成为白求恩身边的器械护士。

每当回忆起恩师白求恩,母亲总会挽起袖子,指着自己胳膊上的一块伤疤说:“这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在工作中犯错。”

那是一场紧急的大腿离断手术,白求恩主刀,王君萍配合递器械。由于白求恩汉语并不熟练,常常英汉混搭,而王君萍虽有英语基础,可专业医学单词仍是短板。手术时,白求恩急需骨凿子,王君萍没听清,递出了一个骨锤子。在手术的关键时刻出错,白求恩气急之下,踹了王君萍一脚。

王君萍当天已随白求恩进行了多起手术,饥饿与疲惫早已让瘦弱的身体摇摇欲坠,她直接倒地休克。

当再次醒来时,王君萍已经躺在病床上。同事们说,白大夫处理完最关键的部分,就急忙将手术交给其他人,血手套都顾不上摘,又开始抢救她。结果,注射药物的针口不慎感染,导致她身上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疤痕。

谢丽曾不止一次问母亲:“白求恩的脾气如此火爆,你难道就不记恨他?”

这时,母亲脸上总会爬满歉意。她说:“白大夫曾特意带着上级专门给他的补养食品来向我道歉,还讲了很多笑话逗我开心。可我感觉非常惭愧,在那种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好而出错,是我的不对。”她从未记恨过恩师,反而觉得白求恩是在督促她努力向上。从那以后,她在工作中更加高度集中精力,不仅努力学习医术,还跟白求恩学习英语。

王君萍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经常受到白求恩的表扬。有一天,白求恩将一盒手术器械作为奖励送给她:“我看你在外科方面很有发展前途,你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去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还强调:“上手术台犹如上战场打仗,精神不集中就会死人的,因此,外科医生必须小心掌握好手术刀,绝不能轻视。”

那盒手术器械,在当时医疗资源贫瘠的战地医疗所,如若珍宝。可王君萍觉得,它不仅是恩师对自己的肯定,更是一个伟大医者对中国青年开创未来的希冀。在恩师白求恩的影响下,王君萍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外科医生。

谢丽与母亲王君萍合影

15岁那年,谢丽在母亲的影响下,参军进入部队医院做卫生员,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军医。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天津也遭受了重创。在六十六军军部做军医的谢丽,立即加入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她不顾危险,多次钻进废墟抢救群众,自己的四肢被磨破也浑然不觉。

谢丽结婚前夕,母亲将方盒郑重交到她手中并嘱咐道:“你一定要像我的恩师那样,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对待医术要精益求精,对待病人要像家人一样,做一个合格的医生。”

如今,谢丽也常常轻抚着方盒,陷入沉思。

“你一定要做像白求恩大夫一样的人:品德高尚,毫不利己,精益求精。”母亲的这句话,影响了谢丽一生。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代丽丽